首页 资讯 正文

四川峨边:一座深山村落的蝶变之路

体育正文 131 0

四川峨边:一座深山村落的蝶变之路

四川峨边:一座深山村落的蝶变之路

中新网乐山6月10日电 题:四川(sìchuān)峨边:一座深山村落的蝶变之路 走进茗新村,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生机勃勃(shēngjībóbó)的乡村画卷:村道(cūndào)宽敞整洁,曾经破旧杂乱的房屋,被色彩鲜艳、独具(dújù)民族特色的民居所取代。房前屋后的小菜园绿意盎然,妇女们聚在一起巧手刺绣,老人们在新居(xīnjū)前悠闲地烤着玉米和土豆,惬意地享受(xiǎngshòu)着时光,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从幼儿园传出。 茗新村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,距县城约8公里。茗新村所在的区域,二十多年前曾是一个劳教(láojiào)农场。2005年劳教农场搬迁后,来自(láizì)四川美姑、甘洛等大小凉山(dàxiǎoliángshān)8个区县的1200多名彝族民众自发聚居至此,因此这里又被称作“八县村”,戴上(dàishàng)了“三不管”的帽子(màozi),一度被贫困所困扰。 图为四川省乐山市峨边(ébiān)彝族自治县新林镇茗新村航拍图。 王磊 摄 转机发生(fāshēng)在2016年(nián):四川省出台相关举措,加强对跨区域自主搬迁农民(nóngmín)属地化管理,确保脱贫奔康不落下一户一人。新林镇(xīnlínzhèn)镇长韩平接受采访时表示,2017年11月,峨边成立新林镇茗新村,全面开启搬迁后续帮扶工作,完成了10户彝家新寨、143户易地搬迁安置房建设,并改建了64套农村廉租房。在建好新房的同时,新林镇积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(pèitào),新建高标准进村(jìncūn)道路。 “2017年我刚到茗新村工作的时候,村里几乎都(dōu)是‘烂房子’,幼儿园和小学(xiǎoxué)都是板房,操场也坑坑洼洼。如今,村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(biànhuà)。”茗新村幼儿园教师廖树英感慨说。 住(zhù)上(shàng)好房子只是起点,让村民的(de)腰包真正鼓起来,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。茗新村的产业发展方面(fāngmiàn),中药材是亮点之一。2020年,该村建成天麻立体无土栽培基地。韩平告诉记者(jìzhě),专业检测显示,茗新村种植的天麻药效非常好,天麻素含量达到0.53%,远超药典标准。 在茗新村,返乡创业的(de)四川健宝中药材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平采用“工厂化+林下种植(zhòngzhí)”模式,流转2000亩林地,手把手教村民(cūnmín)种植技术。在他的带动下,茗新村参与天麻(tiānmá)种植的村民从最初的寥寥几户,逐步扩大(kuòdà)到十几户。30多岁的尼里乌了(le)是村里第一个种植天麻的村民。尼里乌了患有小儿麻痹症,走路不便。赵平没有嫌弃他,而是耐心地教他种植天麻。第一年(dìyīnián)尼里乌了只种了半亩地,但利润比较可观,今年他将天麻种植面积(miànjī)扩大到5亩。过去,尼里乌了主要靠饲养家畜和种竹苗为生,收入(shōurù)有限;如今,天麻成了他的主要收入来源。靠着这份收入,尼里乌了重拾生活信心。 除了天麻种植产业(chǎnyè)蓬勃发展之外,茗新村也在积极探索文旅(wénlǚ)产业的发展路径。茗新村打造了“彝步千年·文旅新寨”综合体,挖掘民族(mínzú)文化元素,将(jiāng)彝绣、彝族歌舞、彝医彝药等民族非遗融入产业发展。游客在这里不仅能(néng)品尝到地道的民族美食,还能参与传统民俗活动,感受民族文化魅力。 居住环境和经济条件的改善,增进了(le)邻里关系,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。在村寨治理(zhìlǐ)上,茗新村创新采用“德古工作法+亲情工作法+积分超市管理”模式。“德古”作为彝族(yízú)传统(chuántǒng)纠纷调解者(tiáojiězhě),在村寨治理中发挥独特作用。结合“亲情工作法”,他们以情感为纽带,化解矛盾纠纷,促进各族村民交往交流交融。 图为茗(míng)新村儿童在幼儿园课堂上拼积木。 王磊 摄 另一个显著(xiǎnzhù)的(de)变化是教育观念的改变。廖树英(liàoshùyīng)回忆说,过去(guòqù),许多家长对孩子教育关注不足。随着手机普及和信息接触面的扩大,家长们(men)不仅能用普通话与老师顺畅交流,更是主动关心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成长、学习情况。同时,得益于“学前学普”,茗新村的适龄儿童能够讲一口(yīkǒu)流利的普通话,“孩子们的普通话水平(shuǐpíng)大幅提升,性格变得活泼开朗。”廖树英表示,“进入小学后,孩子们能够展现出更强的学习适应能力,这将为后续学业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。”(完)
四川峨边:一座深山村落的蝶变之路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